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副主任任悦近日在博客上推荐了一篇文章,关乎正在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进修的中国摄影师程启凌“身临其境”观摩第68届全球年度图片奖(POYi)评选的有感而发。
都说荷赛不是唯一标准,孰不知,除了我们的标准之外,国外也有其他有影响的新闻摄影评选和其评价标准,跟荷赛前后脚出炉的“美国派”POYi就是其中的重要例证。荷赛和POYi这二者也常常像电影界的“奥斯卡”和“金球奖”一样,被业界人士拿来比较。但是有一点,POYi恐怕是新闻摄影赛事中分类最多最细的比赛——任悦在博客中也颇有感触——简直让人眼花缭乱,不仅诸多分类都细分成单幅和组照,还将报纸和杂志分开评比,为图片编辑、专题报道设奖,也为纪实摄影设置奖项,比赛在2009年还设立了多媒体作品类别。这种细分足以体现这个比赛侧重新闻摄影报道的职业化发展,具有典型的美国特色。据任悦介绍,POYi后面这个小尾巴“i”是后加上去的,是英文的international,这个比赛原本只是美国本土的一个比赛,现在也在强调国际化。POYi的评奖一直在密苏里新闻学院举行,学生可现场观摩,于是,我们才能得见这些不是内幕的内幕。
据程启凌爆料,针对自由摄影师或图片代理商的热点报道类(Issue Reporting Pic Story -Freelance / Agency)的首轮作品被评委一一过目后,本届POYi评委之一、努尔图片社的摄影师斯坦利·格瑞恩(Stanley Greene)忍不住发表了一通感想,大意如下:“在这几天里,我已经记不清看了多少的地震、精神病人、孕妇、干旱和动乱,是我们的世界只有这些事情才叫新闻?还是我们的摄影师希望用这些来迎合评委?抑或图片社和杂志只让摄影师去看这些?今天的印度或孟加拉国,仅仅只有贫穷和干旱?”看来题材上的陈词滥调依然故我,甚至把斯坦利的问题也快变成陈词滥调了。不过由此好像可以看出,获奖作品也不一定就是评委的理想选择,只是在参赛作品中的一定要作出的选择。
这一爆料让我们不禁思考——如果从视觉优先上去看照片,是不是自然就会避免出现荷赛评选的结果?作为新闻摄影比赛的荷赛,是不是因为从新闻优先上去解读照片,造成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方式?
在网友“冯晖”看来,新闻照片首先是要表达新闻内容,其次才是照片所造成的视觉效果,因为新闻照片不仅仅是给我们这些专业摄影者看的,新闻摄影记者希望通过影像让更多的人能够读懂照片,看到世界上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如果太注重照片的视觉效果,会不会失去更多的普通观看者?毕竟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没有更高的艺术修为,在如何读懂照片上就犯难了。
可能正如任悦所述,评委会虽然面对的“菜”比较陈旧,偶然也会出现“新菜”,可是他们却又不太敢将之当成头牌。至于观摩评选过程后,文章作者能否帮我们条分缕析,“参破”其中门道,且看其娓娓道来话感受。
——编者
一张照片两个天平
“OUT”!
“OUT”!
在今年的美国POYi“影响2010”类(Impact 2010)的首轮评选中,一张海地地震的照片很快被淘汰。不知道评委认不认得这是谁的作品,他们显然觉得这张照片在视觉上还不够打动他们。但是看过Ⅶ图片社网站的人就知道,这张照片属于大名鼎鼎的詹姆斯·纳切威(James Nachtwey)。
每年2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市的密苏里新闻学院楼上,评委们要用3周时间选出几十个类别的获奖作品。今年的评委有斯坦利·格瑞恩、美联社的亚洲首席摄影记者大卫·古顿菲尔德(David Guttenfelder)、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创意指导比尔·马尔(Bill Marr)等,还有自由摄影师、美国一些报社的图片编辑以及高校视觉专业的教授等。第一周已经结束,评选大类是“一般新闻和报纸图片故事”(General Divisions and Newspaper Story),其中包括突发新闻、一般新闻、体育新闻和图片专题故事等。
刚刚新鲜出炉的荷赛获奖作品,有几张在POYi首轮就被淘汰,例如那张《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和他的儿子金正恩》。跟荷赛相比,POYi的评委似乎基本不看重媒体已有的选择,他们更相信自己即时的判断。许多在过去一年里为人所熟悉的头版照片,一样在首轮就被淘汰掉。跟荷赛相比,POYi似乎要干净利落得多。荷赛更像王小二过年,有越来越掩不住的矫情和陈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荷赛就不值得学习了,每个人都知道中国足球有多糟,但你踢不过国足。
视觉>事件
POYi的评选过程跟一般的新闻摄影比赛评选没有多大差别,首轮快速浏览,淘汰掉90%-95%的照片。进入第二轮的照片会被仔细地审视,调阅图片说明,然后经过评委投票,少数作品进入第三轮。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轮投票完毕后,评委们一般还会浏览一遍在本轮中被淘汰的作品,确认是否有遗珠被忽略。第三轮后,评委们会陈诉选择与否的理由,经过讨论,再次投票决定最后的排名。每一个重大新闻题材都会有数以百计的照片参赛,评委们会反复对比和陈述理由,选出最佳的作品。能走到最后的照片虽然只是出于几个人的选择,但确实也很难有侥幸可言。
评委们判定照片的主要标准,首先是照片的视觉形式是否足够新颖,足够打动他们,其次才是照片新闻性的大小。但在这样级别的比赛里,作品几乎都是国际重大新闻,因此说到底最后还是视觉能力的比拼。影像和创新一直都是POYi评审的基本原则,直到目前似乎也确实没有另外更适合的标准。即便首轮被淘汰的照片,按照国内的常规标准而言已相当优秀了,绝非一般人想象中那种劣质照片。在浏览过大量佳作之后,一般甚至是优秀的照片都很难再打动评委,除非特别优秀。由此可见,在西方成名的新闻或报道摄影师基本上都应该说是实至名归,因为其面临的竞争之激烈、对手之强劲,国内是很难想象的。每一个从千军万马中拼杀出来的摄影师都有真本事。
POYi的标准,是一代又一代的美国摄影记者、图片编辑、自由摄影师、杂志视觉总监和高校师生共同建立起来的,不仅在美国是新闻摄影的衡量原则,也隐隐然有世界普适性标准的势头。
POYi的评定标准是视觉优先,但这恐怕只是对新闻影像的一种判断标准,若解读照片和评价摄影作品只从视觉上入手,未免太过肤浅。摄影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除了从技术层面、影像层面去解读外,更多还要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阐释学、历史学、文艺理论等诸多社会科学的角度去阐释,对摄影师的评价也是如此。
不拘在圈子内跳舞
国内的新闻摄影,差距实在相当遥远,要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实在太多。环境和条件决定了摄影记者无法像西方一样有大量的实战机会,因此作为整体水准而言,中国的新闻摄影报道在十几年甚至数十年内要赶上POYi的整体水准非常困难。互联网虽然让国内的摄影记者能够见识国际一流作品,但整体环境的改善,又怎么是区区几张照片和几个人的好照片就能提升的?
不过,POYi是学习西方新闻摄影报道技巧的一个阶段性目标,也并非是终点——摄影当前不仅只有新闻摄影,新闻摄影也未见得一定要在POYi划定的圈子内跳舞。去年张乾琦曾提及,摄影师到了一定年纪,看世界的方式一旦定型,就很难再在摄影上有所突破了。就我个人观感,POYi许多参赛作品就已经定了型,构图、光线、色彩虽然已经相当精致,但似乎也就到此为止了。大胆妄言一番:如果说现在POYi的平均水准是60-70分,那么获奖者功力可能有80分,特别优秀的著名摄影师功力可能有90分。可能再过十年,很多人功力还是70-80分,虽然很高,但是很难再进步。这也不奇怪,水准越高,进步越难。 |